在改革开放舞台上不断创新

“我很幸运,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年代。40 年来,我从只有初中二年级文化程度的‘老三届’学生,成长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从普通的码头装卸工成长为全国劳动模范,从机修工人、工程师、码头公司经理、集团技术副总裁。

到市政府参事、大学研究院院长等,这一切,离不开党的培养和同志们的帮助。”这是新中国“十大劳模”之一的上海劳动模范包起帆的心声。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包起帆说,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给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员的回信中指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现在国家改革开放到了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继续站在改革开放的前列,勇立潮头、再立新功。

发明“木材抓斗”,走上科技攻关之路 1968 年,包起帆进入白莲泾码头,做了 6 年码头装卸工。后来因脚骨折,改做机修车间一名修理工,专门修理码头上的起重机。由于钢丝绳磨损严重,一个月要换 3 到 4 根,司机们叫苦不迭,包起帆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经过反复琢磨,他发明了“变截面起升卷筒”,使起重机钢丝绳损耗从原来的一个月换 3 根减少为 3 个月换一根。日本钢丝绳专家来港区进行技术交流,认为这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可以申请“专利”。 在坚持 4 年半工半读后,1981 年,包起帆顺利拿到了大专文凭,回到南浦港务公司,在工艺科当了一名工程师。那时,码头上木材装卸全靠工人下舱、人力捆扎,险象环生、事故不断,从包起帆 1968 年进港工作到 1981 年这短短十几年里,码头上有 11 名职工因木材装卸而身亡,轻伤重伤职工高达 546人次之多!木材装卸因此被工人们称为“木老虎”。码头安全问题,让已离开装卸工岗位的包起帆开始研究抓斗。经过近 3 年的不懈努力,包起帆在码头上发明了木材抓斗,并形成一套完整的“木材抓斗装卸工艺系统”,工人们再也不需下船舱用人力去捆扎木材了,上海港此后再也没发生过一起重大伤亡事故,效率也因此提高了 2.67 倍。包起帆开始走上了科技攻关之路。 向机械化迈进,开启内贸集装箱新篇章 木材抓斗成功后,包起帆又把目光瞄准了“铁老虎”,开发出一系列新颖的装卸工具,使港口装卸迈向了机械化。这些成果在我国铁路、电力、环卫、核能等30多个行业1000余家单位得到广泛应用,并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此,包起帆获得国家发明奖 3 项,国家科技进步奖 1 项。 上世纪 90 年代,上级让包起帆改行到龙吴港务公司去当经理。龙吴港务公司地处黄浦江上游,船从吴淞口开进来得多花 6 个小时,有时候码头两三天等不来一艘船,一天就要亏损 30 多万元。港口没有活干,急得包起帆团团转:组织上把投资 4 亿多元的大企业交给我,2500 多名职工看着我,我怎能束手无策呢! 

 

 

 

 

1979 年,机修工包起帆在搞革新。 

 

创新是唯一的出路。包起帆从技术创新走向产业创新,把目光投向内贸集装箱。1996 年以前,内贸标准集装箱运输产业仍是空白,根据世界港口物流发展新趋势,内贸集装箱是必然方向。如果不走新路,那就只有等死! 

于是,包起帆创造性地提出中国港口内贸标准集装箱水运工艺系统,4 次到北京寻求支持,8 次到南方寻找愿意合作的船公司、货主和码头。在交通部和港航单位支持下,1996 年 12 月 15 日,开辟了中国水运史上第一条内贸标准集装箱航线。首航那天,从厦门到上海,一艘 36 标箱的“丰顺号”轮只装了 4 个重箱、6 个轻箱,却开启了内贸集装箱的新篇章。 

经过 6 年产业创新和管理创新,龙吴公司年吞吐量从 1995 年他到任时的 200万吨,至 2001 年已达 2000 万吨,职工的收入也得到了大幅的提高。自主创新激活、搞活了国企,改革开放则让国企走得更好、更稳。 

运用创新理念,探索现代物流港口实践 

跨入新世纪,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中国港口迈开了从机械化向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变革的步伐。组织上再度调任包起帆到上海国际港务集团担任分管科技、装备和基本建设的副总裁。包起帆创新的舞台更大了。包起帆说,

一个人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自己取得多少成果,更在于能够带领和帮助更多的人成长成才,为国家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为此,他创造条件,让更多的职工加入到创新团队中来,由此开启上海港依靠创新走向世界第一大港的壮丽征程。 

 

 

 

2011 年,包起帆在美国与各国专家讨论国际标准。 

 

在技术创新方面,他提出并研发具有模糊智能技术支撑的集装箱机械全场自动调度系统、以同倍位装卸为目标的集装箱装卸技术、集装箱生产系统无线JAVA 技术,获 2004 年国家科技进步奖、巴黎和发明者世界联合会金奖;2003年,他提出创意并主持建设了我国首座集装箱自动化无人堆场,开拓中国集装箱自动化先河;2006 年,他提出创意并主持研制了世界上首台全自动桥式抓斗卸船机、全自动散货装船机和我国首台全自动散货斗轮堆取料机,自动化装备提高效率 8.17%。散货自动化的创新还引起澳大利亚力拓、巴西淡水河谷等国际同行的仿效。 

在码头基本建设方面,2003 年起,他主持了外高桥四、五、六期集装箱码头建设(投资 85.71 亿元),提出并研发了用虚拟技术建立的码头仿真模型;获“无填料振冲法”专利,该项目取得了 7.7 亿元的经济效益,获 2006 年国家科技进步奖;2006 年,他主持罗泾二期散杂货码头建设(投资 47 亿元),

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公共散杂货码头与大型钢铁企业间的无缝隙物流配送新模式,2009 年荣获世界工程组织“阿西布·萨巴格优秀工程建设奖”,这是中国工程界首次获得该殊荣。 在节能减排方面,2006 年,他发明了高架铜滑线供电方式的轮胎式集装箱龙门吊,节约能耗 49%,年节约费用 1.08 亿元,2009 年已在全国港口推广 329台;2007 年,他研发混合动力轮胎式集装箱龙门吊,把发动机空载能耗和货物下降的势能转换为电能储存在超级电容中,节约能耗 30%,年节约费用3993.2 万元;2010 年,他发明了世界上首台移动式岸基船用变频变压供电系统,被交通运输部列为重点推广项目,这一成果获 2010 年发明者世界联合会授予的创新大奖。 新的岗位,给包起帆提供了新的创新舞台 

2011 年,包起帆离开了上海国际港务集团副总裁工作岗位,到上海市政府任参事。他始终认为,虽然离开了经营管理一线,但只要创新精神永存,在决策咨询的岗位上同样可以作出创新的业绩。 

针对上海面临的日益突出的人口快速增长、土地缺乏、岸线短缺以及洋山港码头超负荷等问题,包起帆组织国内近百位专家学者,采取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各学科优势,以前瞻性视角开展了“新横沙成陆开发和深水新港建设可行性关键技术研究”,首次提出了“新横沙”的概念,绘制了把横沙建成上海“第二个浦东”的宏伟蓝图。这一研究项目又获得了 2017 年上海市决策咨询一等奖。 

为了继续保持我国在集装箱国际标准制定方面的优势,华东师范大学为包起帆组建了国际航运物流研究院。新的岗位,给包起帆提供了新的创新舞台。 针对集装箱物流和信息流分离、透明度低的难题,包起帆发明了基于互联网实现集装箱全球跟踪管理的方法和解决方案,在 2015 年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上获得 3 个金奖,这是他继 28 年前在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首次获得金奖后的第36 个金奖。 将自主创新集装箱 RFID 管理方案推向世界,并制定相关国际标准,成为包起帆创新的又一目标。国际标准化组织集装箱技术委员会拥有一大批资深专家,由于中国首次参与该领域的国际标准制定,并不为国际同行接受,首轮新项目提案投票即遭到失败,发达国家几乎都投了反对票。但包起帆不畏挫折,带领各国专家考察了中国发明应用的现场,向国际专家做了大量细致的沟通和说服工作,经过了第二轮项目提案投票,终获成功。ISO 中央秘书处正式发文,同时任命他负责领导该标准制定。 

2016 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启动该标准系统性回顾投票,获得通过,被英国、荷兰、丹麦、捷克采纳为国家标准,日本和俄罗斯也计划采纳为国家标准,美国和德国确认该标准得到了实际应用,展示了中国创新在国际上的生命力。 

回报母校,建立“包起帆创新之路展示馆”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包起帆说,他的成长经历,是中国工人在改革开放旗帜下成长的缩影。在他身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工人与时俱进的发展路径,充分印证了中国工人与改革开放共命运、与祖国发展同进步。40 年来,他两次被中宣部、全国总工会、科技部、交通部树为全国重大宣传典型,连续 5 次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两次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还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09 年,他还被评选为“100 位感动中国人物”“共和国 60 位最具影响力的劳动模范”。党和国家培养了他,让他从一名工人成长为发明家、全国劳动模范。他拿什么回报祖国和人民?那就是尽最大力量,把自己开展创新的方法、经验传授给更多的年轻人,让参与创新的队伍越来越壮大。 

为在全社会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从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包起帆先后在全国 30 个省市作了近 500 场劳模先进事迹报告、近 300 场有关创新成果的学术交流和推介,把他的创新方法、体会和经验传授给更多的人。他的事迹还被编入教科书。2017 年,又在自己的母校上海市第二工业大学,建立了“包起帆创新之路展示馆”,把自己 40 多年来在国内外获得的所有奖牌、奖状、奖杯、证书,以及各项创新的所有资料全部奉献给展示馆,以此鼓励更多的年轻人走上创新之路。 

 

上海支部生活记者张志萍

首页    党组建设    支部活动    在改革开放舞台上不断创新
创建时间:2019-05-08 12:00
浏览量:0